《我們:移動與勞動的生命記事》是一本會讓台灣人汗顏的書。至少,在我的閱讀過程,它使我顫動、心酸,並且,感到羞愧。
《我們》寫的是幾位外籍勞工的故事──性質上偏向所謂的報導文學──記錄了她(他)們離鄉背井遠渡來台後,面臨的種種問題,其中最常見的(也是最大的問題)是受到台灣雇主壓榨以及不人道對待。是的,外勞受虐當然不是什麼新聞,事實上,只要Google一下「外勞」、「受虐」等字眼,洋洋灑灑的結果,多到會使人麻痺,於是你我對此都不會意外。然而透過作者真心地、貼近地書寫──而非冷冰冰、有時還隱含歧視的報導──外勞不再是異於你我的「他者」,而是真切存在於島上,同你我一般有感覺的「我們」,這,也正是書名的涵義。
人們在面對異於自己的外人時,通常會產生一種排外以自我保護的心態,而強調外人與己身的差異──也就是對外人加以「他者化」,進而忽略他者與己身相同之處──兩者最大的相同處,當然便是同是身為「人」這個事實,其意義彷彿是在說:嘿,我們是人,而你們不是。這項工作,在台灣最初就是由政府執行的。例如衛生署對於外工每六個月的追蹤體檢,美其名是因為外勞「進出國界頻繁」才有此需要,但契約一簽就是一、二年的外勞其實根本無流動自由,再說,若照此標準,大有出入國界自由的西方白領外籍人士何以不用追蹤體檢?原因很簡單,因為來自東南亞的外勞,是異於台灣人、西方人的「他者」,因此特別髒、特別笨、特別貪心。書中用這段話一針見血地戳破政府官員的心態:「健康檢查,不是確定你的健康,而是恐懼你的帶原;要確認你不髒,正因為打心底認為你是髒的。」以上所舉的檢疫政策僅是冰山一角。台灣的外勞政策充滿了對於他者不友善的盲點,最棘手的莫過於外勞沒有變換雇主的權利,因而碰上了壞心雇主只能做待宰羔羊,往往迫使外勞逃跑,進而衍生更多的後續問題。這些癥結點其實都顯而易見,政府官員卻都不聞不問,因此最讓我心驚的想法是,相關人員出於種種利益計算,他們選擇什麼也不做。
《我們》收納了異鄉人的傷心事,情感上卻不會過份氾濫,甚至不乏輕快的調子。其實這些故事本身就很動人,說好寫卻也難寫,不知節制的作者很容易將這些故事寫得既濫情又絕望,好在作者通過了這個試煉,讓這本書真切之餘,也顯得十分節制。若論藝術感染性,此書的輯一「我們」應該算是寫得最好的部份。在這個篇章中作者不僅僅是紀實的旁觀者,一方面記述一對跨國戀人艱苦的成婚之路,另一方面融入了自己的家庭過往,又溯及了島上過去二十年的種種變化,不但時空交錯,兩線故事亦不斷的交合,因而此篇章在情感極具渲染力,然而亦有此書一貫的節制,藝術性其實大大超過了報導文學的範圍。
《我們》讓我想起了文學最古老也是最偉大的一項功能:讓人們重新找回謙卑自省的能力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